人生第一站

——回忆在盐山中学的短暂时光

王贵新

人的一生会经历过好多“第一”,如第一次背书包上学,第一次告别父母远行等,但给我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正式参加工作。

1981年3月,作为恢复高考后首届三年制师专毕业生,我揣着县文教局开得介绍信,只身来到盐山中学报到,开始了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之旅。

没有单身宿舍,领导安排我住进了尚未吊顶、不分里外间的语文组教研室。白天和老师们一起教学、备课,晚上在空荡荡的大办公室就寝。夜间偶尔听到老鼠“吱吱”叫声,但并未觉得害怕,反而减少了些许孤独感,有一种与生灵相伴的慰藉。

当时语文组的组长和同事有:刘玉林、贾启勋、曾昭宁、黄绍惠、王曰让、刁书铭、史双如、刘博生及后来的郭希阁、张培勋等老师。我先是接手黄老师的高57班,至秋季招生后,学校安排我担任首届高中三年制新生68班班主任和67班两个班的语文课。

初来乍到,我虚心向组里老前辈、老大哥们学习。早起晚息,尽量多听、多学、多记,力求在短时间内消化所学知识,以适应岗位需要。记得我熟悉一段工作后,学校安排我展示了两篇有关“荷花”的公开课。

第一学期是朱自清的散文《荷塘月色》,第二学期是孙犁的小说《荷花淀》。“荷塘”篇二个课时的教案设计我写的很详尽,以其细腻传神的语言、情景交融的写法及“颇不宁静”的复杂心情作为重点、难点,并适当引入诗人杨万里的咏西湖(“毕竟西湖六月中”)、周敦颐的“爱莲说”、张若虚的“春江花月夜”等名作相衬托、比照,唤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。“荷花”篇,我从由母校汤吉夫等老师编写的《现代作家小传》介绍作者入手(当时资料极少),通过学生们分角色朗读,引领大家充分体味、欣赏“荷花淀”派代表孙犁先生过人的语言艺术,整体领略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情感美、含蓄美。

由于准备较为充分,文化知识点传授精当、合理,课堂气氛活跃,两堂公开课均受到校领导和组里同事好评。当时我比学生们平均年长十来岁,与大家沟通较多,关系融洽。四十多年后,在我教过的学生中,有的至今还能回忆起当年公开课上分角色朗读的情景,如《荷花淀》中“我本来不想去,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,有什么看头啊!”大家印象颇深的还有课堂学过的茹志娟的小说《百合花》,如“门帘一挑,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”,对此,后来“爱好文学”的几名同学至今耳熟能详,与我聊天时不时提起。其中一名女同学还尝试写出了优美散文《一朵小白花》,被登在《沧州日报》幼苗专刊上。

鲁迅作品和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难点。对于前不久才从 “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”(指当时特有的文化现象,即社会只流行鲁迅和某少数几位作家的作品)特定时代过来的我来说,对于鲁迅作品并不陌生,加之师专母校编写的《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》《中学语文教学之友》等书刊辅助,我较好地完成了《纪念刘和珍君》《药》《拿来主义》等篇章教学。学习《赤壁之战》等古文作品时,我找来“三国”等众多文史资料,提前将时代背景、人物关系及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给同学们简要讲清,并从刚学会的传统京剧《借东风》中,借鉴诸葛亮“设坛台借东风相助周郎”的唱词,在班上给同学们学唱演示,加深了大家对“赤壁大战”的印象,促进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。

批改学生作业是一线教师的重头戏。当时两周一次作文课,两个班近120名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,针对每一篇分别指出错别字、词,划出值得肯定的段落、语句,写出恰当中肯的评语是相当费时费力的,白天上课,夜间批改到12点是常事。67班有一名霍姓同学作文很好,写景状物形象逼真。我对他写的“公鸡打鸣”“鸭子踱步”等精彩段落用红笔勾勒,批以“长此以往必成大器”相鼓励,并于课堂讲评时示范朗读。这位同学很受鼓舞,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中文系,毕业后在省城新闻媒体工作,很有建树。

作为班主任,一年四季对学生晨起点名、跑操,晚自习到教室辅导、督学;熄灯铃后,跟踪学生到宿舍查床、督眠,工作非常辛苦。周日,有的学生到校晚吃不上饭,或协调伙房解决,或从校园自己家中送去,不能让学生饿着。一次,班里一名王姓同学早上突然肚子疼,并提出要回家休息,我二话没说,骑上自行车将其送到边务村家人身边。

 正当我扑下身子,专心做好教学和班级工作的时候,一天,校长突然找我谈话,要我改行做行政工作。我没有准备,只得服从“工作需要”,担任了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盐山中学团委书记,并成为学校党支部的一名成员。至此,我告别了心爱的课堂讲台,未能完成自己“扎扎实实送一届毕业班”的心愿,成为终生憾事。

改行后,因有在高中、大学任学生干部和村团支书的经历,我很快转变角色,由“八十年代新一辈”的青年教师,转而成为八十年代青年学生的朋友和教育工作者。有时兼任“救火队长”角色,如高一年级某班突发 “罢课”群体事件,领导派我担任临时班主任,以了解学生情况,稳定教学秩序。

学校青年团的工作比较单纯。当时全国上下广泛开展“五讲四美”“争当新长征突击手”“学习张海迪”等活动,校团委积极响应。通过组织全校性歌咏比赛、班级黑板报评比、作文征文大赛、学雷锋小组、年级演讲等形式,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,取得可喜成绩。1982年上半年,共青团盐山中学委员会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;下半年,高53班(二年制)被省教育厅、团省委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。是年,换届后的校团委选出了参加共青团盐山县委第十一次会议的11名代表。1983年2月,学校被评为沧州地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。

进入盐山中学的当年秋天,我也收获了爱情之果,步入婚姻殿堂。学校为我借来县文教科“130”单排座婚车,当晚派人到老家送放电影,随后还在校阅览室举办酒宴以示祝贺。没想到的是,刚招收的68班的同学们还自发攒钱买来了礼品相镜,不知他们是怎样得到的消息。新同学一入学就给新婚班主任买礼品,弄得我很不好意思。四十多年过去了,署名“68班全体同学敬赠”的贺镜,作为珍贵的一段师生情谊,我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。

婚后一段时间里我格外忙碌。当时爱人在海兴工作,庆云农村老家刚划分责任田,我担任新生班主任和两个班的主课,可谓周一至周六忙学生,周日忙家务。作为长子,我骑着自行车在盐山——海兴——庆云三地来回画着大三角,逢周末疲于奔命。路上为防止瞌睡,自己就默诵古诗。带上在上学期间抄录的小本本,硬是把300多首诗词、20多篇古文全部温热记熟、且日臻巩固了下来。好在当时路况不是很好,车辆不多,骑车还算安全。

当时国家还没有设立教师节,社会尊师重教风气尚未形成,教师地位还不够高。试举两例。一次回老家收玉米,一邻居问起我在哪里“混事”,当听说在盐中工作时很不以为然:“哦,闹里半天是当老师啊!人家谁谁没考学就去商店上班了,你这大学算白上了”。看来“站柜台”比“站讲台”出息多了。一天,某校给全体教职员工颁发新校徽,并强调佩戴校徽外出办事优先。有位老教师信以为真,兴冲冲别上校徽去买米面。当他来到粮店要求“优待”时,一下子被众多排队人挤出老远;他指着校徽找工作人员理论,人家根本不搭理他。气得他一把捋下小牌牌,再也不戴了。 

自1981年初进入盐山中学,至1983年8月调往县委部门,在学校两年多的时间虽然不长,但却是我重要的人生节点,是值得永远怀恋的地方。这里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站、干事做人的新起点。在这里,我初次接触师生群体,深入教学一线,学到了书本学不到的知识;在这里,我逐步认识社会,认识自我,看到了自身差距,提升了工作本领;在这里,我结识了许多师生朋友,累积人脉,给工作生活带来方便;在这里,我娶妻生子,组建家庭,拥有了避风港湾,为以后更好地涉足远行备足能量。

是啊,万丈高楼平地起。不经盐中的风雨浇灌,怎能长出蓬勃旺盛的秧苗;没有盐中的打磨历练,哪里会有工作的不断进步。

我大声地赞美盐中,由衷地感谢盐中!

2023.6.9